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。面对肆虐的疫情,线上上课成为“停课不停学”的最佳教学模式。如何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效益,公司通信系胡积宝老师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一、课前提起“兴趣点”,让员工情绪高涨起来。胡老师承担的是《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》和《光纤通信》两门课,开课时间分别在上午1-2节课和下午1-3节课,如何快速地让员工从睡眼朦胧的状态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?针对这个问题,胡老师运用了一些“小手段”,他每次上课都会要求员工提前10分钟进入线上平台,或讲述发生在疫情中感人故事,或在线发放一些趣味小问卷,或暖心地叮嘱员工劳逸结合。在课前多个细节处设置一些师生活动,拉近了师生距离,亲其师方能信其道。


二、课中设置“障碍”,让员工紧张起来。相比于文史类课程,理工科的课程有时难免枯燥,线上学习模式更是缺少了授课教师的实时督促。课堂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,如何在线上教学模式下确保教学质量?针对这个问题,胡老师想了一些对策。他每次课都会安排10-15分钟时间,随机抽取员工回答与上次课重难点内容相关的问题,根据回答情况给予表扬或批评;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设置若干问题,并示意员工在举手区发言;对于重难点内容,除了PPT演示外,他及时地调用电子白板等辅助工具进行详细讲解。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,寻求教学质量是大目标,课堂教学的逐个细小环节是促成大目标的重要保障。平白直叙式的一言堂很容易让员工在线上游离,过程中设置一些“障碍”是很有必要的。


三、课后再加“辅料”,让员工学习持续起来。“温故而知新”,课后的持续学习是吸收知识的重要保证。为了督促员工做好复习工作,胡老师及时统计线上管理后台的数据,对出勤异常的员工及时在课程QQ群里提醒,并要求相关员工给予回应解释,这种“出汗红脸式”的传统教育有效杜绝了部分同学对线上教学的错误认识。在实现空中直播的同时,胡老师还要求员工学习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的国家级优秀课程视频,并在现有MOOC平台中添加了部分测试题。每个章节授课后,胡老师均布置课后作业,要求员工在练习本上完成。课后是员工容易放飞自我的时间,只有在细节处多找些“辅料”,才能确保员工学习不松懈。


线上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,运用之初必然也存在着一定不足,但只要每位老师紧扣教学质量不放松,于细节处多谋划,冰冷的屏幕照样能够释放“教”与“学”的热情。(通信系)